晚期功能重建
您现在的位置: 温州手足外科医院 >> 重点科室 >> 手足外科 >> 晚期功能重建 >> 正文

断肢(指)功能晚期功能重建

发布时间:2012-1-20 11:13:32 本文由 温州手足外科医院 发布 编辑:admin 浏览:

  断肢(指)功能晚期功能重建

  早期的功能锻炼是断肢(指)再植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。对于多平面肢(指)体离断再植来说,由于损失严重、涉及组织多、平面多,由于牵涉到多个手指,故及早、正确、持续不断的功能锻炼,对于功能恢复的优劣至关重要,这一点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。

  临床常可见到,即使伤情轻、条件好的肢(指)体再植,若不予以锻炼或非正确、系统的锻炼,同样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。相反,即使某些伤情较重、条件差的肢(指)体再植,若给予良好的一期修复,术后即进行正确、持续不断的早期功能锻炼,往往可取得比预期要好的再植效果。

  固定保护

 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:断指再植术后内固定物的取出象骨折一样,应以骨断面骨痂形成为依据;而对于断掌与断指再植的掌、指骨克氏针内固定来说,则不能以骨痂是否形成为依据而作长时间的内固定,以防关节挛缩。手部再植术后内固定的解除时间,通常指骨3周,掌骨5周拔除克氏针,婴幼儿则术后半月即可拔除。

        因在此期限内,骨断面已纤维连接,加之掌背侧伸、屈肌腱拮抗与平衡,以及伤者自身保护作用,一般不致发生再“骨折”与骨不连。在临床病例中,目前尚未发现一例上述时间内解除内外固定后而发生骨不连接的。相反,常常看到掌、指骨骨折,由于等待骨痂形成而长时间(有的达6个月余)内外固定,从而导致关节严重挛缩畸形。当然,对于非克氏针贯穿(如微型钢板、交叉克氏针、钢丝捆扎、记忆合金钉)而未固定手部关节、不影响手部关节活动时,则另当别论。但外固定时间也不宜过长,应及时予以解除。

  功能运动

  70年代加拿大著名骨科专家Salter教授提出了C.P.M. (continous passive motion)的概念,即早期关节持续被动运动。其目的主要在于预防关节粘连、僵直,利于关节软骨与软组织结构的完善和功能恢复。C.P.M装置有肩关节、肘关节、腕关节与手指关节被动运动器。断肢(指)再植术后外固定解除后,可酌情选用相应部位关节被动运动器进行早期被动持续的关节训练。经过半年正规、系统的康复训练而功能恢复不佳或原有神经、肌腱未修复、缺损时,应酌情行晚期功能重建与修复手术,如神经移植或松解、屈肌腱粘连松解、肌腱移位替代、关节囊松解、侧副韧带(掌指关节)切除、关节成形、关节融合等,以较大限度恢复再植肢(指)体的功能。

  温州手足外科医院健康体检专家提醒:以上信息只作为参考,个人病情还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定。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,才是维护健康之根本。